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,在听课中要积极考虑,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,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。
1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一
昼夜长短变化规律
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,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,且纬度越高昼越长。夏至日,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大值,北极圈及其以北区域出现极昼。
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,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,且纬度越高夜越长。冬至日,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小值,北极圈及其以北区域出现极夜。
⑶春、秋分日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,各地均为6:00时日出,18:00时。
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: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,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,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
北极点;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,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,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。
2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二
影响雪线高低的原因
1.降水
2.气温
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原因
1.纬度: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,带谱越简单
2.海拔:山地的海拔越高,带谱可能越复杂
3.热量: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
3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三
影响降水的原因
1.气候:大方环流
2.地形:迎风坡、背风坡
3.地势:降水在肯定高度达_值
4.海陆地方
5.洋流
6.下垫面:湖泊、河流、植被覆盖情况
7.人类活动;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
4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四
立春:
2月4日-5日,谓春天开始之节气
雨水:
2月18日—20日,此时冬去春来,气温开始回升,空气湿度不断增大,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。
惊蛰:
3月5日,指的是冬季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。惊蛰前后乍寒乍暖,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。
春分:
每年的3月20日,阳光直照赤道,昼夜几乎等长。国内广大区域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天成长阶段。
清明:
每年4月5日,气温回升,天气渐渐转暖。
谷雨:
4月20近日后,雨水增多,利于谷类成长。
立夏:
5月5日或6日。“立夏”,万物成长,欣欣向荣。
小满:
网络情人节或21日叫“小满”。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,但未成熟。
芒种:
6月6近日后,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。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,可以珍藏种子。
夏至:
6月22近日后,日光直射北回归线,出现“日北至,日长至,日影短至”,故曰“夏至”。
小暑:
7月7近日后,入暑,标志着国内大多数区域进入炎热季节。
大暑:
7月23近日后,正值中伏前后。这一时期是国内广大区域一年中炎热的时期,但也有反长期份,“大暑不热”,雨水偏多。
立秋:
8月7日或8日,草木开始结果,到了收成季节。
处暑:
8月23日或24日,“处”为结束的意思,至暑气马上结束,天气将变得凉爽了。因为正值秋收之际,降水十分宝贵。
白露:
9月8近日后,因为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,各地气温降低非常快,天气凉爽,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,由此得名“白露”。
秋分:
9月22近日后,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,形成昼夜等长。
寒露:
十月8近日后。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北半球气温继续降低,天气更冷,露水有森森寒意,故名为“寒露风”。
霜降:
十月23近日后为“霜降”,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十月下旬,与“霜降”节令相吻合,霜对成长中的农作物风险非常大。
立冬:
每年11月7近日后。
小雪:
11月22近日后为“小雪”节气。北方冷空气权势增强,气温飞速降低,降水出现雪花,但此时为初雪阶段,雪量小,次数不多,黄河流域多在“小雪”节气后降雪。
大雪:
12月7近日后。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,北半球昼短夜长。
冬至:
12月22近日后,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、日短至、日影长至,成为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。冬至将来北半球白昼渐长,气温持续降低,并进入年气温低的“三九”。
小寒:
1月5近日后,此时气候开始寒冷。
大寒:
1月20近日后,一年中寒冷的时候。
5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五
地方时的计算
1.地方时计算原理:
①地方时东早西晚
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
③经度每隔15°地方时相差1小时
2.地方时计算办法:
某地地方时=已知地方时±4分钟×两地经度差
说明:
①式中加减号的使用条件:东加西减——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,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。
②经度差的计算:同减异加——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;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。
③计算步骤:确定两地经度差;换算两地时间差;判断两地东西方向;带入计算。
3.昼夜长短的计算
⑴昼弧: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。
⑵夜弧: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。
⑶计算:
①昼长=昼弧对应的经度数÷15°;
②夜长=夜弧对应的经度数÷15°
6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六
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
致使集聚的主导原因:道路、供水、供电等基础设施;便宜劳动力;资源和能源分布等。
集聚的效益--规模效益--
①可以加大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;
②减少中间商品的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;
③一同借助工业区的道路、供水、供电、通信等基础设施,节省生产建设投资;
④有益于集中处置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。
7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七
主要交通运输方法
1、铁路运输:运量大,速度快,运费较低,爱自然原因影响较小,连续性较好,但造价高,占地广,耗费金属材料多。适合很多、远距离运输。
2、公路运输:机动灵活,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,周转快,装卸便捷,但运量小,本钱较高,运费较贵。适合小量、近距离运输。
3、水运:运量大,本钱低,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,受自然条件影响大。适合很多、远距离运输。
4、航空运输:速度快,但投资大,运量小,运费高。适合运输急切需要,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。
5、管道运输:损耗小,连续性好,运量大,但投资大,灵活性差。适合气态和液态运输。
8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八
城市的空间结构
1、城市功能分区——相同的城市用地种类发生集聚
商业区:坐落于城市中心、交通干线两侧—交通便利,通信发达,人流量大;付租能力强。
中心商务区:建筑密集、高楼林立、交通便捷——面积有限,但需要量大。
工业区: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,交通便利,大多有河流或铁路、公路经过。
住宅区:是城市广泛的土地借助方法。
文化区:一般需要环境优美,离得远远的工业区和商业区。城市建设应该注意保护文物古迹。
2、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是什么原因:历史原因、经济原因、社会原因、行政原因。
3、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、服务范围
城市规模:小城市,中等城市,大城市,特大城市。
城市地域结构模式:同心圆模式,扇形模式,多核心模式。
小城市: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,提供的服务类型少、级别低,服务范围小。
大城市: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,提供的服务类型多、级别高,服务范围大。
9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九
光照图的判读
1.判断南北极
一般用于俯瞰图,判断依据为: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,从南极看为顺时针;或看经度,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。
2.判断节气、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
晨昏圈过极点,太阳直射点是赤道,是春秋分日;晨昏线与极圈相切,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,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',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,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'。
3.确定地方时
在光照图中,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,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,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,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,依据每隔15o,时间相差1小时,每1°相差4分钟,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,再转换成时间,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,计算出地方时。
4.判断昼夜长短
求某地的昼长,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弧的长度,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。
5.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
先求所求区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,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,取两地纬度之差,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,取两地纬度之和,再用90o-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。
10.高中一年级地理人教版必学二要点汇总 篇十
地球公转
昼夜长短的变化:
①北半球夏半年,太阳直射北半球,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,纬度越高,昼越长夜越短。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_值,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区域,出现极昼现象。夏至到秋分,秋分到冬至,北半球昼渐渐变短,夜渐渐变长。
②北半球冬半年,太阳直射南半球,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,纬度越高,夜越长昼越短。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小值,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区域,出现极夜现象。
③春分日和秋分日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,各为12小时。
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。南半球的状况与北半球的相反。
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:
①同一时刻,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。
②夏至日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,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大值,南半球各纬度达小值。
③冬至日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,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大值,北半球各纬度达小值。
④春分日和秋分日,太阳直射赤道,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。
⑤直射问题:一年之中,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,有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。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。
⑥日出日落:昼夜长短。日出变早,日落同程度变晚。
⑦影子问题:太阳高度角变小,影子变长。
四季的变化
北半球季节的划分:3、4、5月为春天,6、7、8为夏天,9、10、11为秋天,12、1、2为冬天。